1921年的安源是一个拥有庞大工人群体、遭受深重压迫、具有自发斗争传统的革命火种土地。随着工人学校教育逐渐深入,工人的思想觉悟大幅提升。1922年2月,中共安源支部只有6名党员,发展到1924年12月时,安源党员人数达到了198人,占全国党员人数的五分之一,是当时全国党组织中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党组织。
就在党员人数剧增的同时,1924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对当时全国的党员发展情况以及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作出更加明确的指导:“加强党的训练,使我们的党,不但是工人阶级斗争的指导者,而且是工人最初觉悟时取得自己的政治训练的唯一组织。……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党的教育工作重心从启发工人思想觉悟到培养指导人才,因此党校的成立应运而生。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布置与筹划,最终在1924年12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第一所党校——安源党校成立了。
在安源党校创办之始,其学制机制都在摸索中前行。在青年团安源地委文件中记载着,安源党校的办学“办法仿照C湘区”,即是指仿照湘区党委书记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办学方法。再加上安源当时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形势,以及1923年“二七”惨案后大批共产党员涌入安源,安源党校的办学逐渐从“仿照”演变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教育机制。
在师资方面,担任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同志大多来自“二七”惨案后从湖南、湖北、京津等地陆续调来的党员干部,以及从苏联学习归国不久的党员干部,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中著名的有刘少奇、陈潭秋、汪泽楷、肖劲光、任岳、袁达时、胡士廉、吴景中等。
在学制方面,从学员实际出发,“就其文化程度之高低,分为两班授课”,一个是“初级班,专收工友同志”;一个是“高级班,在寒假内开课,专收学生同志”。
在教材方面,办学初期,根据学员原有受教育情况自主创编教学内容,随着学员接受教育程度和革命思想的深入从而转为采用正规教材,如《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少年运动史》《大学史》等。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革命工作重点对教材及授课重点进行灵活调整,如有的学员对所学内容难以吸收,教员因担负其他重要革命工作而难以保障教学时间,则会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讲授《政治经济浅说》以及学习党的重要决议案等。
在教室陈列方面,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的画像悬挂在黑板的正上方,形成不同于其他国民教育的特殊学习环境,营造肃穆庄重的学习氛围。
创办时间只有十个月的安源党校为党的事业培养出了一批革命的优秀人才,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党校学习培训后,学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都得到巨大提高,他们中有的留在安源成为了工人运动的指导者,有的被派往外地担任其他重要工作,有的被选派送往苏联学习,有的继而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骨干力量,而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